香港腸胃醫學診斷

胃黏膜腸化生

Intestinal Metaplasia

專業的醫療技術、用心的服務、專業的醫療團隊,為您解決腸胃問題

幽門螺旋桿菌吹氣測試是最簡單快捷方法,以診斷出有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您只需要按護士的指示服用測試溶液,等候30分鐘,再收集呼氣到收集袋中。經化驗後便可知道結果。

上消化道內窺鏡 (胃鏡) 可以協助醫生診斷出上消化道的問題。醫生會利用內窺鏡,從口腔進入食道、胃及十二指腸,檢查以上的器官有否發炎、潰瘍甚至癌症。醫生在檢查同時,抽取組織化驗幽門螺旋桿菌,從而進一步確診上消化道的疾病。

胃黏膜腸化生 Intestinal Metaplasia

⯁ 1.1 認識胃黏膜腸化生

我們的胃壁最內層部稱為胃黏膜 Mucosa,胃黏膜是由上皮細胞 Epithelial Cells 所組成。上皮細胞的作用,是分泌黏液,保護胃壁不受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侵蝕。這些細胞大約每3天更新一次,以維持著胃黏膜的保護功能。上皮細胞的更新,需要倚靠類似幹細胞的前體細胞 Precursor cells 不斷進行分裂,及分化成新的上皮細胞,以代替衰老、脫落的舊上皮細胞。

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生) Intestinal Metaplasia,是指原本胃粘膜的上皮細胞被腸型上皮細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現類似小腸或大腸粘膜的上皮細胞。腸化生是胃黏膜病變的一種,它出現的原因,常與慢性淺表性胃炎有關。原因是胃黏膜經常受損傷、發炎,令部份前體細胞自然分化成腸型上皮細胞。如果進行胃鏡檢查及抽取胃組織時發現有腸化生的情況,就代表胃黏膜經常受胃炎等病理問題而引致受損。

胃黏膜腸化生

胃黏膜腸化生十分常見,據統計,每4位進行上消化道內視鏡的人士,就有一位病人患有胃黏膜腸化生。而多項大型醫學研究亦發現,腸化生會增加胃癌的風險,風險較普羅大眾高約6倍。因此,醫生會視乎患者的風險系數,建議患者作定期的上消化道內視鏡(胃鏡)檢查,以觀察有否癌變的跡象。

⯁ 1.2 胃黏膜腸化生的症狀

腸化生本身並無任何症狀,大部份的胃黏膜腸化生個案都是在進行胃鏡檢查時,醫生抽取胃黏膜組織作活檢時發現的。但因為腸化生經常與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酸倒流幽門螺旋桿菌有關,所以患者可能會有相關的症狀,例如:

  • 胃酸倒流
  • 胃痛
  • 胃氣漲
  • 食欲不振
  • 消化不良

⯁ 1.3 胃黏膜腸化生的成因

現時醫學界並未確切找到胃黏膜腸化生的成因。但以下因子會增加胃黏膜腸化生的風險:

  • 吸煙:煙蒂中的有害化合物會持續傷害胃部黏膜,引致受損,甚至病變。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是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第一類致癌物,它會引致胃炎胃潰瘍,更與胃黏膜細胞病變有莫大關系,甚至會引發胃癌,所以如果醫生在檢查時檢驗出幽門螺旋桿菌,就會建議患者服用三重療法 Triple Therapy 以作根治。據醫學研究顥示,約38.6%胃黏膜腸化生的患者同時是幽門螺旋桿菌的帶菌者。
  • 遺傳因素:例如直系親屬如有胃癌病歷史會增加患上胃黏膜腸化生的風險
  • 環境因素:如毒素、二手煙
  • 飲酒
  • 長時間的胃酸倒流

患者可能同時擁有多個風險因子。

⯁ 1.4 胃黏膜腸化生的診斷方法

胃黏膜腸化生一般依靠上消化道內視鏡發現。在醫生檢查的過程中,如果懷疑病人的胃黏膜出現變異的情況,會從中抽取組織作病理化驗,病理化驗會檢驗出組織中有否病變發生。

胃黏膜腸化生

⯁ 1.5 胃黏膜腸化生的治療方法

當醫生為患者確診胃黏膜腸化生後,會評估患者的病況是否與其化因素有關及改善當中的風險因子: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如果患者是幽門螺旋桿菌的帶菌者,醫生會為患者處方三重療法 Triple Therapy 以根治細菌。
  • 如果患者經常有胃酸倒流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症狀,醫生亦會處抑制胃酸藥物,例如質子泵抑制劑 Proton Pump Inhibitor,以抑制胃酸分泌。
  • 戒煙戒酒。
  • 多進食新鮮蔬果,避免過鹹或經加工的食物。

由於胃黏膜腸化生會增加胃癌的風險,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歷史及家族歷史等風險因素,建議患者每一年或兩年進行上消化道內視鏡(胃鏡)篩查及抽取組織化驗,排除胃癌早期癌變的發生。

Open chat
請問您需要幫助嗎?